国宴雕刻大师:闫柱

发布时间:2016-06-17

导读:在大型高档宴会上,除了品尝美食,还有一道精神大餐——大型面塑。每一个面塑作品,是美食与艺术的融会贯通。作为餐饮雕刻师的闫柱,用糖粉雕刻大型动物乃至人物形象堪称一绝。每件糖雕作品的诞生须经历画图纸、收集材料、和面塑形、着色一系列的过程。目前闫柱已经雕刻了大大小小的作品60余件,他的经验和技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蜕变。

今年48岁的闫柱,是国家会议中心西餐冷菜厨师长,做餐饮雕刻30余年。在国家会议中心的一间工作室内,千龙网记者看到了他的很多作品,既有恢弘大气的兵马俑、古香古色的老北京四合院门楼,也有活灵活现的美猴王孙悟空,作品领域涉猎之广令人瞠目。

从APEC会议到香山论坛、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机器人大会,闫柱的糖雕作品在国家会议中心的主题宴会上悉数亮相。“人物造型的雕刻作品是最难的,因为人物造型注重写形,以形传神,尤其是脸部塑形,其中‘点睛之笔’显得格外重要。”闫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糖粉本身是一种食品调味剂,在闫柱的手指间又是如何攥成一个个雕像的呢?

32个糖雕“兵马俑”亮相APEC会议

2014年APEC会议期间,作为APEC主会场之一的国家会议中心,12组共56件糖粉雕作品登上餐饮服务台,憨态可掬的兵马俑、吉祥的门神、驰骋的战马、老北京四合院儿的门楼等,这些糖粉雕作品和中国传统美食一起向世界展示了浓郁“中国味道”。

闫师傅告诉记者,随着顾客要求不断改变,国家会议中心的宴会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这对厨师们“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留现有的宴会装饰工作技能的同时,要追求新的亮点。”闫师傅力图研究新的装饰方案。2013年,他在看书时,不经意间看到一个小糖面雕塑,并被它所吸引,随后他开始尝试研发糖粉雕样式,踏上了漫漫的求索之路。

闫师傅长时间观察材料寿命,保存状态,经过反复试验后,研发出可供雕塑用的糖面材料,他发现糖粉成本不高,保存时间长,可塑性好,创作雕塑空间广阔,完全适用于宴会装饰。

闫师傅最初创作的是鹿,印第安人像等糖雕作品,展出后得到了好评,令他信心倍增,作品种类也开始不断丰富。

2014年APEC会议紧锣密鼓的筹划时,闫师傅接到准备宴会餐台装饰的任务,当时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

为了既突出北京特色,又体现国家会议中心“独特和创新”的特点,闫师傅利用业余时间寻访北京风俗博物馆和名胜古迹,找寻特色元素,制作有北京特色的糖雕作品,配合APEC晚宴主题。

闫师傅回忆道,他的每件作品都要经过“木材、泡沫做框架,糖粉打底,最后油彩涂料上色”一系列环节,56件作品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这12组作品中,长着一张张萌娃脸的“兵马俑”一经亮相受到了世界各国与会者的瞩目,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的报道。

记者在作品储放的库房里看到了这些兵马俑,兵马俑盔甲褶皱清晰可见,微笑时两片胡须上扬,每个兵马俑高约30厘米,重1公斤,形态各异地“站立”在摆台上。

在构思“兵马俑”形态时,闫师傅说他想到了北京年画中的娃娃,于是将二者融合,给兵马俑塑成了娃娃脸,让他们更“活”一些。

在APEC亚太经合晚宴上,闫师傅的糖粉雕作品受到了中外宾客的一致好评。

此后,在世界机器人大会、香山论坛等重大会议中,闫师傅相继创作了机器人、“华表”等糖粉雕作品。

2016年初,闫师傅完成了大型糖粉雕“美猴王”,这尊雕像历时4个多月竣工,用掉了120多斤糖粉,这是该作品首次在媒体面前亮相。千龙网记者 张志兴摄

蓄势待展的大型糖粉塑“美猴王”

国家会议中心地下厨房面积计5000多平米,穿过长长的走廊,地面一尘不染,不锈钢的台子锃亮,池子里也没有水渍。闫师傅的工作室与面包房隔得不远,如果不是闻到面包的香味,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是厨房。

在闫师傅的工作室里,一个高大的“美猴王”彩雕作品吸引了记者的关注。“美猴王”头戴凤翅紫金冠,身着大红战袍,站在山坡上,右手握着金箍棒,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夹着头冠上弯曲的羽毛,侧着脸目视前方,似乎在观察“妖怪的动向”,这让人不禁想起那句经典的台词“妖怪哪里逃”。

“我本身就属猴,对猴有一种天生的喜爱。”闫师傅说,这件作品是他猴年完成的第一件作品,而作品的灵感源于天津的泥人张。

“画一个美猴王容易,但是要把它雕刻成一个高180厘米,宽70厘米,重达200多斤的作品就非常难了。”闫师傅告诉记者,这件作品足足耗费了他大半年的时间和精力。

2015年10月,闫师傅开始了“美猴王”作品的筹划,他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来构思、画图纸。“在A4大的白纸上,从中心将整个雕像分割为四个部分,并将各个部位的比例和位置不断修改,反复修改打磨的过程中画了10多张图纸,最终完成了一张令自己满意的图。”闫师傅说。

“在实际的操作中,框架是A4纸上的几十倍,到底缩放至多大的比例合适?”为了保证“美猴王”进出的安全,闫师傅把存放作品的仓库到国家会议中心展览大厅这段路程中途径的门,包括电梯门的高度、宽度一一进行了测量,适才确定了“美猴王”总体的高度。

这尊大体积“美猴王”雕塑由内向外,经过一层一层的塑形包裹。雕像里面不是空心的,基本的框架由不同尺寸的泡沫黏接合成三维空间。“大型的作品要考虑到材料的承重能力,泡沫质地轻盈很坚实,并且易于利器切割,胶水的粘合性强,作支撑框架再合适不过。”闫师傅说。

整体框架搭建耗时一个多月,随后,闫师傅将“美猴王”的身体和四肢的比例在泡沫框架上标识下来,削除多余的部分,然后每个部分有序的糊面塑形,由内向外一层一层的展开。

闫师傅告诉记者,这尊美猴王糖粉雕可谓他的精品力作。“体积最大、耗时最多、工序最复杂,为了完成这件作品,光糖粉我就用掉了40袋,120斤。”

框架搭建好,接下来是糊面塑形,闫师傅总结出一个原则,“塑形不超过四层”。“糖粉自身有一定的厚度,另一层是在上一层的基础上累加。”闫师傅说,“层数太多,美猴王的身体就显得很臃肿笨重,不符合人的审美习惯。”

整个雕像的塑形用了2个月的时间。而在整个“美猴王”的塑形过程中,面部塑形尤为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为了让“美猴王”的脸光彩照人,闫师傅可谓费尽周折。

按照原来图纸上的比例,在面部塑形完成以后,闫师傅发觉“猴哥”的脸十分臃肿。再三思索之后,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孙悟空是猴子,他的脸上全是毛发,糊面以后就是厚厚的一层,无形中增加了脸部的面积。”他从图纸开始修改,缩小了头部框架的比例,重新糊面塑形。

雕像晾干定型后才能着色,闫师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着色,唯独眼睛部位迟迟不敢动笔。他谨记“画龙点睛”,“古人说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选择把画眼睛放在最后。”

闫师傅每天去工作室都要揣摩一番,“美猴王”目光所及之处到底有多远?他的眼神应该是怎样的状态?“身体姿态和目光聚焦的方向应该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达到和谐传神的效果。”闫师傅说。

一天没揣摩好,第二天继续揣摩,没有揣摩透,他绝不动笔。太阳朝升夕落,半个月过去了。2016年4月的一天,阳光明媚,闫师傅像往常一样去艺术室观察揣摩,看到“美猴王”,他似乎想到了什么,顺势拿起画笔一气呵成。一尊大型的人物雕像“美猴王”竣工。

在向记者展示这尊美猴王雕像的时候,闫师傅告诉记者,这件作品是首次在媒体面前亮相。

他还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小插曲:在整个手臂的塑形过程中,美猴王手握金箍棒的动作,让闫师傅很“为难”。闫师傅参考的资料多为平面图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仅靠平面视觉效果容易失真。

琢磨了半晌,闫师傅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他模拟美猴王的姿势,手里攥着塑料管,一边观察自己握杆的姿态,另一只手同时进行劳作。闫师傅笑了笑:“美猴王的手,其实就是我的手。

在闫师傅的“艺术室”,部分“兔爷”糖粉雕等待着色。千龙网记者 张志兴摄

计划完成12生肖糖粉雕助力冬奥会

每当夕阳落下的时候,闫师傅总是不紧不慢的等身边的同事逐一下班。人走的差不多了,闫师傅反倒乐呵起来,“人少了也安静了,是时候关上门继续创作了。”

2015年年初,闫师傅完成了一尊大型长角羚羊的糖粉雕。羚羊全身白皙有光泽,腹部浑圆,四肢矫健,两边刻有“领头羊”的字样。闫师傅却说,“领头羊”的作品是一个败笔。

大型雕像的底盘都是木头搭建的四方形的盒子,闫师傅所谓的“败笔”是指雕像的底托。通过和“美猴王”这尊雕像进行对比,不难发现,“领头羊”底盘是平的,完全贴合地面,而“美猴王”的底盘有四只足,四足鼎立。

“羊生肖的作品完成以后,在搬运过程中,我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底盘完全贴着地面,搬运师父们的手很难托起雕像,且经常会压伤手指。”汲取了这样的经验,考虑到大型雕像的搬运,闫师傅发明了“带足”的底盘。

今年年初,大型糖粉雕“美猴王”诞生。闫师傅目前已经完成了马、羊、猴三个生肖作品。

地下厨房24小时灯火通明,闫师傅在艺术室通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外面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与他无关。

在闫师傅的艺术室里,正摆着老北京传统玩具“兔爷”糖粉雕,坐象、坐虎、坐麒麟等6个形象的“兔爷”。其中,坐着老虎的“兔爷”色彩艳丽,凶悍的老虎显得十分温顺。

一系列形象的“兔爷”,本身就包含着美好的祝愿,闫师傅已经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还剩4只“兔爷”全身皎洁,等待着闫师傅给自己着上五彩缤纷的“衣裳”。

闫师傅透露,今年下半年,“兔爷”系列作品将会在传统的主题宴会上亮相,也可能会放在北京庙会等传统的民俗活动中。

闫师傅告诉记者,他计划完成“十二生肖”糖粉雕作品,等到2022年冬奥会举办的时候,能在冬奥会的场馆集中展出,这将是他最大的心愿。